保定市望都县机构编制网
事业单位改革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事业单位改革

着力建立“三个三”事业单位管理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15-08-27 点击次数:?
【字体:

着力建立“三个三”事业单位管理新模式

---关于县级事业单位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健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现有职能与发展需要脱节,职能萎缩,工作量减小,人员编制闲置,单位名存实亡;经营管理不善,缺乏竞争机制,经济、社会效益较差;人员流动性不强,只进不出,缺乏活力;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层次偏底、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竞争机制不完善,工资分配仍然是“大锅饭”,干部职工没有紧迫感和压力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建立起适应发展需要,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体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对此,推行“三个三”事业单位管理模式,是一项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三化”同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县级事业单位种类多,涉及面广,数量大,改革的难度也大。当前的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不同的性质、职责和任务可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型、公益服务型、生产经营型。因此,在改革中,应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类型、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改革方式。

对行政型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精简压缩,实现管理规范化。这类机构是事业单位的一种特殊形态,从其承担的职责看,应属行政机关范畴。这类单位的设置,必须以法律、法规或政府相关规定为依据,严格控制。特别要在规范化管理上下功夫,重点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调整人员结构,科学配置岗位,合理选配人员,促进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法,文明执法。

对公益服务型事业单位调整重组,实现事业资源社会化。这类单位改革的重点是扩大服务功能、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规模效应。一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努力形成国有、集体、个体等多种所有制结构,使其形成均衡协调、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新格局。二要改变服务领域狭窄、服务对象单一的现象,从实际出发,面向全社会拓宽服务范围、增加服务质量。三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变化情况,按照各专业门类的不同特点适时调整布局。对长期没有任务,不出成果,效益低下的单位,或者职责交叉、重复,不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的单位,要采取撤、合、并、转等方法予以调整,使事业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四要鼓励职责任务相近的单位实行行业联合重组,组建多种形式的服务实体或集团性事业机构。要通过优势组合、优势互补、优势扩张,做大做强社会事业,形成规模效应,不断增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以产业的大发展促进事业的大繁荣。

对生产经营型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实现服务市场化。这类单位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转为企业,构建新型的产权关系和企业制度,形成具有内在动力、富有活力的内部运行机制,促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二、“三改”提效,创新机构和人员管理方式

改单位结构,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要根据县级事业单位不同的类型、性质、运行机制以及发展趋势,应选择不同的改革形式。一是改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工程勘测设计等事业单位,必须转企改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使原事业单位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二是分开。目前有的事业单位,既从事行政或行业管理,又从事生产经营,编制混用、人员混岗、财务混帐。对这类事业单位要进行梳理,生产经营实体应从事业单位中剥离出来,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实体。三是调整。对部门所有、条块分割、重复设置的事业单位,应统筹兼顾,科学调整布局,裁长补短,优势互补,优化人力、财力、资产等资源配置。四是联合。鼓励职能相近或互补的事业单位跨行业、跨部门联合,以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增强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

改用人制度,由管身份向管岗位转变。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思路,建立政府“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以钱养事,以钱办事”的新机制,逐步改“国家用人”为“单位用人”,由“养人”向“养事”转变。对此,必须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根据事业单位发展需要,科学设定工作岗位。坚持以事定岗、以岗定编、以编定人,坚决杜绝因人设岗;二是在定岗定编基础上,实行全员竞争上岗。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到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中来,打破传统的、封闭的行政命令式的进人方式和单一的委任制,破除所有制和身份界限,对事业单位各类人员实行聘任制和多种形式的优化组合。同时,对一些人才稀缺的专业技术岗位,打破地域和文化程度限制,允许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竞争,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和动力。三是推行全员合同化管理,实行依岗定酬。结合事业单位聘任制改革,对事业单位人员实施全员合同化管理,每年一考核,选优略汰打破事业单位人员的“铁饭碗”。在工资薪酬上,全面推行工资浮动或工效挂钩的办法,把津贴部分从工资中分离出来,与每个人的岗位特点、工作数量和质量及各方面的表现挂钩,使每一个干部职工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享受什么待遇,薪随岗变,真正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拉大分配档次,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改经费形式,由财政拨向多样筹转变。一方面,重新审定事业单位的经费供给形式,改革拨款办法,逐年减少财政拨款的数量。凡具有创收能力的单位,都要按照全额转差补、差补转自收自支、自收自支转企业化管理、企业化管理转企业的方向转变。仍需要拨款的单位,也要改变拨款办法,实行经费包干。另一方面,对由财政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依靠行政性收费实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编制应严格控制,从严管理;对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要灵活定编,供给经费逐年递减;对非政策性业务收入为主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要按需定编,同时要引导其向企业过渡。

三、“三明”定位,鼓励事业单位走向社会化

明确社会力量举办事业方向。建立多元化的社会资金筹措机制,根据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形成以公有制事业单位为主体,个体、私营事业单位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平等竞争的事业发展格局,打破以往那种由国家统一兴办、政府直接管理的“大统一”局面,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兴办、举办教育、卫生、科研、文化、体育等各类事业,形成国家、集体、个体、等多元所有制结构和组织形式。

明确事业单位社会化服务功能。坚定不移地推行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把事业单位的服务推向社会。要打破部门、地域、行业等界限,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在技术、装备、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拓宽服务范围,参与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谋出路,自我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在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和发展空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只有面向社会,实行全方位服务,才能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机能并创造出较好的效益。

明确事业单位法人主体地位。通过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确任事业单位具备与其法人资格相适应的开办资金、从业人员、办公地点、经费来源、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确立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主体的地位,使之取得受法律保护的“身份证”,充分发挥享有民事权利,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促其面向市场,逐步实现社会化。

 

 

(作者:张海亮)

来源:望都县编办
责任编辑:望都县编办